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很久以前读过《浮生六记》,如今只记得芸娘制荷茶的内容了。
荷花初开时,取一小撮茶,用小纱囊装起来。
这里的纱囊,大概就是现代的茶包。
接着将装了茶的纱囊放入荷花的花心,让茶叶在花心中过一夜,充分吸收荷花的香气。
次日取出茶叶,用天泉水冲泡,莲花香茶便制成了。
当初读这一段,不自觉便联想到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
绿茶炒热后,加入茉莉花翻拌,把花香窨进茶叶的细胞中。
图片
只是不知,这荷花的香气究竟有多浓郁,才能在不加热、不翻拌的情况下,制出“香韵尤绝”的莲花香茶?
后来查证后才知,制作莲花香茶,有一套更完整的步骤,记载于明代顾元庆的《茶谱》中。
书中的记载,明确提到了反复将茶叶放进不同荷花中熏染的步骤。
如此一来,“香韵尤绝”的形容又真实了几分。
想来,如今人们对茶叶风味的精研和追求,正是从前一脉相承下来的。
普通茶客喝茶,或多或少也都会自己存下一些,追寻更多元的茶香变化。
关于存茶,有经验不足的茶友来问,白茶的陈化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我存下去的茶颜色都不深?
这是因为,白茶的陈化,主要体现在香气、滋味两个方面,与外观没有多大关系。
图片
《2》
白茶的物质转化,将直观地体现在香气上。
刚刚存下的当年的新白茶,就像春茶季太姥高山茶园中拂过的清风,纯净而充满生机。
新白茶的香气,以毫香为标志。
这是一种类似新鲜芦苇和野草的香气,来自茶芽表面密布的白色茶毫。
花香也是新白茶的一大特色。
兰花香、茉莉花香、广玉兰香融为一体,仙灵又秀美。
图片
毫香、花香外,还有清新的草木香、清凉的荷叶香等等,都归属新白茶。
随着年复一年的陈放,白茶中的各种物质不断进行缓慢的转化,香气也从清丽张扬,转为内敛醇和。
清冽的毫香,会转化为成熟的稻谷香,类似谷仓被填满后散发出的香气,多见于老银针。
而另一种近似根茎类中药的药香却普遍存在于老白茶中,它并不刺鼻,反而有助于宁心静气。
另外,高品质的老寿眉饼,还有可能转化出蒸红枣糕时散发出的枣香,温暖香甜。
这些香气的出现,正代表着白茶内质的转变。
图片
《3》
光有香气的转变还不够,加上白茶滋味的转化,才是白茶真正的脱胎换骨。
当年的新白茶,茶氨酸含量丰富,茶汤里最抓人的,便是那股极致的鲜爽感。
茶氨酸带来的鲜爽,就像山泉水一般清润、纯粹,若是不常喝白茶的茶友,甚至不一定能喝懂。
毫香、花香落于汤水中,只需小抿一口茶汤,整个口腔便清香盈盈,一呼一吸之间都是新鲜。
饮后更是回甘迅速、舌底鸣泉,不自觉地吞咽。
图片
存放几年后,新白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被逐渐分解,茶叶的刺激性降低。
同时,新的更好的物质生成,使得茶汤风味进一步走向醇和。
储存的年份越高,老白茶的汤感便愈发稠滑,产生类似米汤一般的质感,滋味饱满,韵味绵长。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内质丰厚的基础上。
老白茶的醇厚感,与新白茶的鲜爽感对比鲜明,这种滋味与汤感的变化,也是白茶物质转化的体现。
图片
《4》
很多人认为,白茶存老后,会变成熟普那般的黑褐色,实则不然。
白茶的自然陈化,在外观上的变化是相对克制的,不似香气与滋味那般,会出现明显变化。
这源于白茶“不炒不揉不杀青”的质朴工艺,内质与各种色素物质基本不会被损耗。
白茶长在树上是绿色的,采摘下来加工后、甚至存放十年之后,绿色也依旧是它的底色。
春白茶的颜色,以绿为基调,白做搭配,绿白二色相得益彰。
秋白茶则是有着砖红、土黄、墨绿等多种颜色的“五彩色”,但整体依旧以绿为主。
图片
经过多年的陈化后,白毫可能会从银白转为银灰,叶片也可能不如新茶时那么鲜亮,但总体的色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如果遇到颜色发黑、发褐,色调单一的白茶,尤其是号称“老茶”却通体乌黑的,极有可能就是做旧茶。
通过渥堆、暴晒等手段“速成”的做旧茶,叶内的内质和叶绿素受到严重破坏,便呈现出这般死气沉沉的黑色、褐色。
这种茶,不仅内质受损,没有品饮价值,还可能因不当的工艺,产生有害物质,危害身体。
白茶陈化的具体表现,从来不在外观上,若有商家主张“白茶越老,颜色越深”的说法,茶友们可要多加警惕。
图片
《5》
白茶的转化,沉默而深刻。
它大抵是一位潜心修炼世外高人,从不喜形于色,只是在漫长的时光中缓慢前行。
当白茶的香气从清鲜走向醇厚,滋味从清甜走向甘润,便大功告成了。
这种变化的关键,正在于它的“慢”。
急功近利,速成出来的产物,无法与真正经历过时间流逝的老白茶相比。
渥堆出来的做旧茶,即便外观再像,内含物质也是浅薄的、空洞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